根據十八世紀英國家具大師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在其《家具指南》中描述,在世界的范圍內,可以以“式”相稱的家具類型僅有三類,即: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路易十五式)家具。其中,中國的明式家具位居首位。
明中后期,政治腐敗,文人士大夫仕途受阻,受新思想的沖擊,生活觀念和生活意趣發生變化,出現了重視情欲、正視感官享樂的思潮。這使得明代的文人較之前代,更加追求物質的享受以及“閑情逸致”的生活情調。他們積極地參與生活方式的經營,追求情致、風雅、趣味、清韻和脫俗的閑淡生活。
文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熏陶和影響了當時家具的形態和氣質,極大地豐富了明代家具的審美層次,並賦予其高雅的情調和深厚的文化。明式家具由於有了文人的積極參與,就注定會賦予家具詩情畫意的意境和表現力。文人會將自已的古雅之氣通過家具這個載體予以表達和體現。史稱工藝品“出俗工之手,則賤技賤業也﹔出文人手則騰貴”,這正是明式家具與歷代家具不同的關鍵所在。
明式家具以其簡潔典雅的造型,嚴謹科學的結構聞名於世,位列世界三式家具之首。牛津大學中國美術史學者柯律格指出,晚明士商地位的變化以及物品商品化之后,人們隻要有錢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於是有了社會競爭。當時曾經處於較高地位的文人士大夫獨有的特殊消費活動,逐漸被富商乃至平民所模仿,於是他們面臨了社會競爭的極大壓力,焦慮感油然而生。
為了與富賈鄉紳、庶民百姓有所區別,於是他們竭力設計出別出心裁的物品以凸顯文人士大夫獨有的清雅脫俗和與眾不同。晚明時期,文震亨所撰寫的《長物志》充分表達了文人士大夫的這種情結,此書可以說是當時文人的生活時尚手冊,並且引領著一大批文人雅乃至普通民眾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這便是明末清初明式家具發展至巔峰並蔚然成風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中國的大漆家具開始陸續進入西方。十八世紀,更多的硬木家具也開始進入西方。十八世紀法國宮廷對“中國風”的鐘愛,使得“明風”在全歐洲范圍內的流行,結合法國本土文化,最終誕生了“洛可可”式家具,引領了歐洲家具界的時尚之風。
一直到近代,中國式(明式)還是現代家具設計運動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名曰“中國主義(Chineseism)”。上世紀40年代,丹麥人漢斯威格納(Hans J Wegner)由明式家具中產生靈感,從而推動北歐家具風格走向極簡主義,並影響到其他北歐設計師——借鑒明式家具中的設計理念,逐漸形成后來的“極簡主義”、“后現代”等北歐風格,這股時尚之風席卷全球。
初次接觸明式家具時,有不少人認為明式家具怎麼與一些歐式家具有不少相似之處,還一度認為明式家具是從歐式家具演變而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事實上,是西方現代家具在設計中大量借鑒了中國明式家具元素!
當我們駐足停留,回望歷史,驀然間,才發現明式家具作為現代時尚家具的鼻祖,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穿越在明清時期,而且一度影響和發展了西方各種家具形式,成為西方家具界膜拜的典范。這也是為什麼明式家具與現代風格的歐美家裝能完美搭配,協調統一的原因所在。
伍嘉恩說:“明式家具雖然古典,但是把它們放在現代空間依然很舒適融合,它們禁得起各種時尚變化,才能成為全球認同的藝術品。所有研究家具的學者都認為它是最顛覆性的家具作品,比起其他門類的藝術品來講,明式家具更受到國際藏家的認可。”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無論是四百年前的明代,還是科技發達的當下,輾轉幾百年,明式家具依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高雅的文人氣質引領著每一個時期的時尚之風,並且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許,明式家具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提供了一套精美絕倫的家具,而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高尚生活方式的可能。生活方式的高度往往影響著精神的高度,並決定了品位的高度和時尚的高度。
可以說,明式家具的時尚就是緣於其內外兼修的雋永——“文人氣質”和“永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