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一個家具達人的收藏三味

原標題:楊波:一個家具達人的收藏三味
黃花梨帶托泥透雕塔剎紋圈椅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宋明霞
元亨利硬木家具公司董事長楊波何時戀上了收藏?恐怕少有關注。
直到2013年6月,其藏品匯集成《貞穆堂明清家具擷真》,70多件原汁原味的明清家具珍品照片面世,人們在驚訝於收藏之珍奇的同時,對楊波又有了新的認識。
生猛收藏,明清家具濟濟一堂
“北魏楊衒之說‘寶塔五重,金剎高聳’,一把黃花梨座椅就讓我們看見了‘金剎高聳’。圈椅靠背板鏤空塔剎紋,逆光如初生之日,光芒四射。這是一縷智慧之光,當其透過椅背穿越歷史向我們走來時,我們知道應該頂禮膜拜。”在楊波藏品中,一把黃花梨帶托泥透雕塔剎紋圈椅讓收藏大家馬未都唏噓不已。
“此椅整體氣韻宏敞軒昂,超然塵表。其恢恢游刃,敢以獨拔卓越之才廣開局面,問鼎新生,此不惟家具業之榮幸,亦特藝術史之輝光。”收藏界用驚喜、敬慕的眼光欣賞、評論“金剎高聳”。
著名作家海岩因楊波而走進黃花梨世界,一款“黃花梨透雕螭龍紋夾頭榫翹頭案”讓他流連忘返。
“此案雖出明人之手,然其壯麗不羈,敢於用料,獨備漢唐氣象。特不惜化森林為獨苗,澆獨苗以結新枝,若非八方挑選,百年等待,則無此案。”海岩毫不吝惜溢美之詞。
清秀動人、端庄雅靜的黃花梨靈芝紋玫瑰椅是楊波的鐘愛。其兼具玫瑰椅與南官帽椅之特征,長短相形,曲直呼應,呈一波三形之妙。收藏界稱之為天才妙手,匠心獨運。而楊波則感慨於“斗轉星移,千秋易逝,歷經百世,仍能存留四椅,共聚一堂”。
韻味清瘦勁挺、內明外潤的“黃花梨獨板圍子馬蹄足羅漢床”可謂稀世珍品,“一帘飛瀑,萬斛流泉”的黃花梨硬擠門素身圓角櫃讓人看到大美無飾,均歸自然……
種類齊全,款型經典,年代跨度較大,在當代明清家具收藏中意義獨具且頗有陣容。人們不禁要問,短短數年,楊波是如何讓明清家具濟濟一堂的?
“我的藏品是從拍賣、海外回流、民間收購等多種渠道而來,這些家具歷經歲月滄桑而與我相聚,是難得的緣分。”在北京通州宋庄元亨利藝術館,楊波娓娓道來,其言語謙和,毫無收藏界所描述的生猛強悍。或許在他心中,緣分早已超越了一切,包容了一切。
想把家具做成藝術品的楊波
做藝術品,用一生去追求
“元亨利不惜代價收藏明清家具,特別是黃花梨家具,用意何在?”很多場合,楊波都被問到同樣的問題。
“一是出於愛好,如果說中國古典家具藝術在明清達到高峰,那麼,引領這一高峰的材質便首推黃花梨。二是推動元亨利產品的持續優化。更重要的是為了推動整個古典家具行業的發展!”楊波的口氣不容置疑。
“一件明清家具動輒上千萬,我收藏起來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自我欣賞,而是為行業提供可以研究的范本。通過復制經典,讓這些器韻俱佳的精品得以再現,得以藝術化地走向市場,把其內在的文化傳達給社會。”許多企業因為害怕模仿而不願意展示精品,而楊波卻主動結集成冊對外傳播,他渴望同行一起來理直氣壯地復制、弘揚。
其實,憑借一己之力,楊波已經走過了一段長路。
上世紀90年代,當多數人不知黃花梨為何物時,楊波獨自行走在海南深山的黎族村寨,挨家挨戶尋找。黃花梨老料因獨特的美貌被比作“鬼臉”,在楊波看來,每張鬼臉都閱盡了人世滄桑,見証著潮起潮落,他格外珍惜每一份機緣。
隨著進入者的劇增,黃花梨材料日漸稀缺,新料已無以為繼,即使老料,搶救出來的也極少。2007年,楊波推出“黃金換木頭”活動,意在呼吁社會珍愛資源,誰知招來眾多非議,而他並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同年,上海國際奢侈品展上,元亨利一套家具賣出1200萬,輿論稱中國家具進入了奢侈品行業。讓世界看到中國古典家具不俗的身價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楊波當時的確自豪,可是再往前走,他越發覺得不服氣了。
“無論是原材料的珍奇性,還是所承載的上千年文化,都是西方所謂奢侈品所沒有的。一套家具歷經四五百年依然熠熠生輝,奢侈品能比嗎?中國古典家具不是奢侈品,而是頂級藝術品!”2010年起,他開始鄭重呼吁。
“有多少黃花梨可以重來?”2011年,楊波發表《目送黃花梨輝煌謝幕》,深情地呼吁黃花梨的命運不要在其他珍貴材質上重演。
其實,在楊波心中,從不甘於黃花梨謝幕。早在2004年,他和朋友就在海南嘗試種植黃花梨,帶動了當地百姓的種植熱情,到今年4月,僅東方市就已種植600萬株。雖然要苦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成材,但楊波還是欣慰於“黃花梨的隆重開幕”。
隨著收藏珍品的擴容,在新老經典家具之間,另一種宏大的開啟正在進行。
“過去條件那麼惡劣,古人尚且可以把家具做得精神舒張,光華四溢,現在條件好了,更該倍加珍惜資源,要做就做成藝術品!”楊波執著地追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