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紅木頻道

專業鎮協同創新中心的中山探索

2016年12月08日18:4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業鎮協同創新中心的中山探索

 

  大涌鎮牽頭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加強紅木質量檢測。南方日報記者 王雲 攝

  通過“DNA檢測”實現紅木的無損甄別,為大涌紅木家具打上“信用”標簽﹔3D打印技術融入燈飾產業,實現早上定樣、晚上提貨新模式﹔企業“牽手”高校、研發機構,實現從藥物源頭到標准的全鏈條研究……隨著多個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中山市企業、產業的創新研發活動悄然發生著改變。

  今年中山設立2000萬元協同創新專項資金,以撬動技術創新空間。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近期已經有16個協同創新中心得到認定,通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的優勢互補,進行有別於“產學研”模式的專一領域技術攻關,最終服務於企業持續性的創新研發活動,以加快改變產業傳統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 陳彧 林曉瓊

  紅木“DNA檢測”實現無損辨真偽

  隨著紅木資源的日益稀缺和增值空間的不斷提升,紅木制品正逐漸成為消費者投資和購置的新領域。然而,行業市場魚龍混雜,讓不少消費者對紅木望而卻步,這也為大涌鎮紅木產業的發展帶來一定困擾。

  “產品質量問題和質量誠信不足,是紅木家具產業目前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廣東省科學院下屬單位中山市中廣測協同創新中心總經理黃明華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現行的紅木標准體系和檢測技術尚存在一定缺陷,落后於紅木行業的發展。

  針對這一現狀,大涌政府提出建設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的意願。“當時我們和另外一家機構一起爭取這個項目。由於我們之前跟大涌合作成立紡織服裝實驗室,歷經2年研發,實驗室的建設和投入成果均讓政府滿意,所以我們順利拿下了這一項目。”黃明華說。

  隨后,中廣測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廣東省測試分析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和大涌鎮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同建設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開展紅木創新檢測技術研究、質量檢測、人才培訓等,並已經為大涌紅木企業進行200多套紅木檢測。

  以往國內外紅木鑒別技術主要為形態鑒別法,即通過觀察紅木橫切面、徑切面以及弦切面的顯微構造,實現木材的鑒別。這種方式不僅容易對紅木家具造成破壞,同時對鑒定人員的要求很高,容易造成鑒定結果不夠精確。

  “我們用化學溶劑從0.1克樣品中提取有效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這與人體DNA檢測有點接近,不會破壞家具的外觀結構。”黃明華認為,相比傳統的紅木檢測辦法,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新研究的檢測技術在檢測紅木方面顯得簡便很多,且精確度大大提高。

  引進核心技術變革生產模式

  小欖的鎖具、古鎮的燈飾、大涌的紅木……中山靠專業鎮起家,現有18個省級專業鎮,是目前省內三個基本實現“專業鎮化”的地級市之一。但隨著傳統優勢逐漸失去,中山專業鎮進入集體轉型時期,對創新的訴求日漸加劇。

  有著“燈都”之稱的古鎮一直在尋求燈飾產業轉型升級的方法,通過網絡了解到金運激光的3D打印交易平台,雙方一拍即合。隨即,依托武漢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中心,古鎮成立了服務該鎮燈飾產業設計制造領域的中山市燈飾設計與產業應用協同創新中心。

  在進行燈飾制造的時候,該項目將傳統的“手稿—開模—打樣—制造”設計生產流程,轉變為全數字化的“三維設計—數字建模—3D打印快速成型—制造”現代設計制造流程。在進行燈飾研發的時候,傳統的開模時間需要15天到一個月,如果制作出來的燈飾不理想,還需要重新開模調整。用3D打印燈飾產品不僅效率非常快,材料成本可以減少50%—80%。

  “更重要的是,客戶當天上午定好燈飾設計模型,晚上下班前便可將燈飾產品送到其手中。3D打印有望改變行業的生產、消費模式,進一步增加古鎮燈飾的產業競爭力。”協同創新中心運營主體負責人張遵龍透露,當前該中心正和古鎮華藝集團洽談,順利的話明年便可上市,預計“90后”和“00后”會成為這種技術產品的消費主力軍。

  包括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中山市燈飾設計與產業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在內,今年以來中山市已經有16個協同創新中心得到認定。所謂協同創新中心,是指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服務機構和行業組織等獨立法人單位牽頭,圍繞中山市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或產業共性需求,整合互補性資源開展協同合作的多方參與、多資源集成的創新組織。

  除了中山市紅木家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中山市燈飾設計與產業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等9家面向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的服務型協同創新中心,此次中山還認定2家面向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的研發型協同創新中心,以及5家面向產業核心力提升的企業協同創新中心。

  多機構優勢整合專攻“一指”

  此次認定的中山市中藥破壁協同創新中心,事實上是中智藥業與兩家研發機構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建立的更加緊密的“協同體”關系,是以往合作的“升級”。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相比過往‘產學研’模式,協同創新中心更加具有針對性,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持續過程。”據中智藥業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成金樂介紹,以往在“產學研”中側重點不一樣,高校人才的培養是重要內容,而且涉及領域較廣泛、零散,隻要是契合企業發展的都可以。但是協同創新中心更加偏向於整合多個機構優勢和資源,重點圍繞某個指定領域、項目進行技術的聯合攻關。

  這種專攻“一指”的方式將有助於企業在核心領域的研發。中智藥業與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嶺南中藥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合作中,中智藥業掌握的中藥破壁核心技術具有進行產品開發的實力﹔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中心具有中藥資源的研究和保障優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則在基礎研究和標准研究領域實力強勁,可以協助建立相關國際標准。

  環環相扣下,整個中山市中藥破壁協同創新中心將服務於中藥破壁這個專屬領域的長期研發工作。與之類似的還有廣東快速制造(3D)協同創新中心。經歷8年的研發,漢邦激光總經理劉建業與其團隊在國內率先研發出金屬粉末3D打印機,並與有航天航空相關資質的高校、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更與西安交通大學非金屬3D打印技術和產品進行互補,接到不少訂單。

  今年,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廣東漢唐量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漢邦激光母公司)、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大實驗室、河南科技大學等多方共建廣東快速制造(3D)協同創新中心,除了在漢邦激光原有的金屬3D打印裝備進行研發,還將通過優勢互補,把創新觸角延伸到同領域的3D新材料研發、3D打印技術應用示范、微納加工等。“通過這些高校、研發機構的加盟,我們將推動華南增材制造(3D打印)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實現3D打印產業集群發展。”劉建業說。

(責編:張桂貴、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