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木作再度成為北京紅木古典家具博覽會的焦點

第十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紅木古典家具博覽會現場
人民網訊 今天下午,第十五屆中國(北京)國際紅木古典家具博覽會在京順利閉幕,該展以日均逛展人數超2萬人次創造歷史新高。跟往屆博覽會一樣,太和木作一登場便再次成為展覽會上的“吸睛”小能手。
據博覽會主辦方介紹,本屆博覽會參展企業達200多家,蒞臨太和木作展館人次日均突破3000人次。為何太和木作最為“吸睛”?記者觀察到,作為傳統家具行業“京作”代表性企業、宮廷家具修復的專家——太和木作此次展館設計猶如一座皇家宮殿,外觀精致奢華,館內陳列有序,值得注意的是該展館大門上鑲嵌著4大熒幕,依次輪播企業制作的精美視頻宣傳片,氣勢力壓群雄,使得展台前門庭若市。太和木作為何如此火爆,太和木作品牌創始人關毅向人民網記者道出了緣由。
太和木作品牌創始人關毅接受採訪
“太和木作之所以如此“搶鏡”,其核心因素是產品品質過硬。”太和木作創辦人、故宮文物家具和木器修復專家關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消費者的升級,原材料的上漲,人工成本的增加,水電費的上漲,過去粗放式經營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當今紅木企業需與時俱進,故轉型升級也迫在眉睫。
關毅認為,過去紅木家具行業的無效商品太多,一些粗糙、夸張,甚至沒有任何含義的紅木家具層出不窮。它們既不符合紅木家具的制作規范,也不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范疇。隨著消費者審美情趣越來越高,消費者的辨別力不斷地提高,勢必要淘汰一些落后的產能。現在關停並轉、自然倒閉、自然消亡的企業不勝枚舉。因此,時代在變化,企業也要變化。不學習,不跟進、不轉型最終的結果就是落伍。互聯網時代信息廣泛,交通也更加便利,地域界限和信息不對稱局面已經被打破。在這種背景下,落實到企業的節點就是品質,隻有具備了良好的品質才能夠具備核心的競爭力,具備了良好的品質就會形成長期的口碑,具備了長期的口碑最終形成產品的價值,而產品的價格的高低是由自身的價值屬性來決定的,一個產品具備了價值就會價增量升,不具備這個價值就會價跌量落,消費者就會拋棄,而太和木作在品質的追求從沒降低標准和要求,力爭做到精益求精。
觀眾在紅木古典家具博覽會現場鑒賞紅木家具
關毅同時表示,太和木作作為故宮文化家具的修復合作單位,在承擔了故宮文物家具修復工作的同時,並且成為了故宮仿古家具文化產品的合作經營單位,也在為故宮文物家具的修復和保護及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品質的締造上,太和木作秉承明代宮廷“御用監”、清代宮廷“造辦處”之職能入駐故宮博物院,參與文物家具的大修與復制。其卓越的工藝、出類拔萃的制作水平令三代匠心承前啟后,如出一轍,體現了獨特的宮廷專造品牌特性與帝王家居文化特征。
做任何產品企業都應該做適銷對路的產品。這個說起來簡單其實很考驗經營者思維和眼光。關毅表示,現在我們的產品還處在互相抄襲階段,甚至抄襲的格調都不高,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經營者的審美意識有待提高。因此我們經營者、設計者、紅木行業的從業人員,要不斷補充新知識,推陳出新才能適應未來經濟形勢的發展。“消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原有的”閉門造車“式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隻有以消費者為導向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關毅強調到。
太和木作品牌創始人關毅在博覽會上接待嘉賓
關毅認為,未來幾年的發展一定是企業的升級轉型,經營者自身的學習提升階段。行業發展形勢、市場的流行度、流行設計趨勢都是經營者必須關注的問題。現在是消費者決定市場走向,消費者倒逼經營者。在深度挖掘消費者需求上,太和木作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利用互聯網建立消費者數據庫,充分的掌握到消費者的信息,如,身高、體重、家庭住居面積、家具使用喜好等,利用大數據為消費者量身定制產品;線下,精品品鑒會和競賣會,講座論壇等形式。除此之外,太和木作勇當行業內“跨界者”,跨界金融、瓷器、絲綢、發廊,頻頻亮相世界級和國家級盛會,如亞太經合組(APEC)、第21屆洛杉磯藝博會中國國家展等。
關毅特意提到,家具始終是為大眾服務的,不能一味的以功利性為目的,而是要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首先要具有藝術價值,如果生產者僅僅把他視為一種使用器具,那就把他的社會服務放在第一位了,就會導致紅木家具的庸俗化;其次,也不能片面的隻追求藝術價值,紅木家具就會變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一定要把他變為能使用的藝術,要具有觀賞和使用的雙重價值從而成為一種附加價值產品。
此外關毅還強調,紅木在這個功能性藝術家具裡是一個特殊的品種,因為材質名貴,生產量小所以具備了收藏性,但原材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唯一的因素,不能唯材質論。社會功能屬性和藝術價值要二者要有機的結合,既要有藝術功能,也要有使用功能,這才是符合未來市場發展的功能性藝術家具。
在談到參展的話題時,關毅特別強調,太和木作從創建之初就與北京環球博威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達成了深度合作,迄今為止已經參加了14屆國際紅木古典家具博覽會。
“在每一次展會上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進步。通過大規模的參加展覽,一是展示了太和木作的風採;二是能夠敏銳的捕捉到市場流行的趨勢和信息,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讓企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新的勝利,公司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品牌效益。”關毅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