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紅木頻道

陳寶光:“新中式”帶來了什麼?

第二屆“中國風 . 新中式”展覽漫談

2017年11月06日18:25 | 來源:人民網-家居頻道
小字號

  今年9月,上海浦東的家具展中如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風. 新中式’家具設計展”。不出主辦者的期望,展覽好評如潮。

  “中國風 . 新中式”,望名推意,是從風格上提倡一種東西。那麼,是什麼風格呢?做為組織者來說,初期並沒有一個定型的想法,甚至連方向都不確定。組織者本意是在於倡導創新,通過創新進而引導一種當代風格的出現。

  “中國風”,從字義上看十分明確,即中國的風格,中國的風潮。實際上略推敲就發現,對於這樣一個詞匯的理解,既可以寬泛也可以狹窄。所謂寬泛,是可以把國外所有能夠借鑒的都拿過來,通過消化吸收形成今天我們自己的東西。狹窄呢,可以給“中國的”劃定一個圈子,凡是在圈子裡的就是“中國”,否則是“非中國”。事實上很多時候往往會走入狹窄理解的范圍。

  這樣就帶來另一個問題:什麼是在劃定圈子裡的呢?哪些是我們認為“中國的”?通過兩屆展覽,我觀察到人們思維還是有一些定勢的。在家具上表現的,其中有幾點比較突出:第一、明清以來的款式成為不可動搖的經典,特別是明式的,凡是能帶上一些,不管是什麼都可以稱之“中國”。第二、基本定義在木材質,特別是硬木材質,能夠在“國標”裡的更好。第三、帶有中國民俗的紋樣圖案。

  劃出這個圈子的時候,我們大致就可以想象新中式的是什麼樣子了。這就是我們所最常見的“新中式”,也有稱之“現代中式”的。

  做為一個從業二十多年的人士,很多時候會看的太深入,也就難免太局部。家具從行業來說是區別於其他行業的,然而使用中卻與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都密切相關,從來不是孤立存在。如果希望家具有什麼風格出現,這首先是一種進步。同樣,如果家具能夠形成一定的風格,可以肯定,也不單單是家具設計師個人的價值取向。

  對於家具需要有一定風格,而陳設在自己的家裡,同時還使用著,就是一種社會進步。先是反映在物質的豐富充足,如果不是有足夠的選擇,就無從去談這一點。再就是文化的進步,藝術追求和生活質量的追求,已經可以從個別的藝術品蔓延到整個家庭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家庭的陳設品和生活日用品都鮮明地體現出藝術傾向,足可以體現一家主人的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這種現象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觀察,這個背景就是近兩百多年來不曾有過的,中國經濟上升到世界第二的水平。而且,與此相對應的是正在進行中的,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如果我們能夠把今天家具風格的提倡,放置在這樣幾個背景下看待,就會體諒所有參與者的不足了。

  當然,如果就此說,現在已經呈現出一種成熟風格,無疑還為時過早。做為單個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風格是存在的,有的甚至十分突出。而從社會整體看卻並不充分。正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目前的探討還顯得非但不足,而且還有幼稚的地方。其不足主要是主體文化意識的成熟程度,倒還不單單是家具設計裡的事情。

  家具,雖然是一種生活日用品,但是也同時成為一種藝術品門類。明清以及眾多家具能夠進入收藏和拍賣,能夠有那麼多人研究它喜愛它,就足以証明。其實,當今設計師所創造的也具有同樣的價值,這就是今日設計價值。實際上到今天,在中國家具行業,沒有設計含量的家具已經沒有更多價值了,包括使用價值都會大打折扣。設計價值將成為家具增值的主要部分。

  在風格的探討中,我們似乎還可以放寬一些,不必過於拘泥。都知道我們的祖先不是“垂足而坐”,是“席地而坐”,並沒有人對此質疑。如果“祖宗之制不能改”的話,我們還談改革開放做什麼。中華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多元復合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兼容並蓄,從不排斥,才形成今天這樣一種紛繁的形態。凡是對創新看不慣的,建議這些人可以回到漢魏六朝時期,甚至再早一點,回家先把桌子椅子都撤了,換上席子才對。

  “中式”應該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做為“中國風 . 新中式”設計邀請展的發起人之一,我的初衷也並不是這麼局限。我們更希望是一種文化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將引領中國家具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這個境界將不僅僅是產量最大,出口最大,而是設計最優,品質最優。這種文化進步,將使得家具這樣一種很局限的用品,成為撬動生活方式和當代設計文化進步的杠杆,在此之內方有時代風格可資談論。

  這個展覽從一開始就定下“制器”與“造境”兩個大的語境范圍,說明組織者的定義所在。我們清楚地知道,家具這種生活用品,它首先與生活方式民風民俗是分不開的,生活的使用需要決定其價值。此外,時代風氣也是重要標准,風氣一變,美的標准旋即發生變化,沒有任何美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不但需要“新”,而且是“常新”。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是應該自己先劃定好界限的,特別是馬雲馬化騰等在互聯網利用方面的突破,更是說明創新是沒有邊界的。

  與去年一樣,這是一個邀請展。換句話說,參加展覽的人大多互相認識,組織者與參與者有一定的溝通。這在整個展覽的氣氛營造上是看得出來的,參展的設計師在制器上也體現了較前一年的進步。那麼,從兩次展覽反映出的設計潮流怎樣看待呢?我認為:雖然不盡滿意,但是值得肯定。這個行動的結果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家具設計制作走向。新不新暫且不論,實際所帶來的是對於設計制作思想僵化的挑戰。做為一個展覽,這已經足夠了。

  很多事情的認識,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的,特別是一種群體意識,即一個群體或一個社會共同認可的一些方向,就更加需要時間了。相信這兩次展覽所點燃的東西剛剛開始,影響還在蔓延。

  設計是世界的。

  2017年10月12日北京深圳

(本文作者陳寶光系中國家具協會專家委副主任)

(責編:張桂貴、伍振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