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紅木雕刻大賽評審專家點評:手工雕刻永遠不會被淘汰

13日下午,2017年中國技能大賽——“明堂紅木杯”全國家具(紅木雕刻)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組委會在中國木雕城國際會展中心二樓舉行參賽作品評析會,評審專家組組長、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評審專家、深圳市紅木家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泰和園紅木董事長邵湘文對參賽作品進行評析。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姜恆夫主持評析會。
此次總決賽,來自全國8個分賽區的98名職工組選手、25名院校組選手(共123人),分成三組(人物組、山水組、花卉組)展開比賽,經過3天共計24小時的比賽,順利交出了“答卷”。評析會上,陸光正、邵湘文、姜恆夫三位評審專家直呼“相當滿意”“非常高興”,因為比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成績是出乎意料的好。
選手對圖紙理解准確
陸光正說,選手對圖紙內容理解准確與否,是做好雕刻的關鍵。從這次比賽的結果看,參賽選手對圖紙理解都比較准確,雕刻得也很好。接著,他分別就人物、山水、花卉雕刻進行了詳細的評析。
陸光正說,這次比賽人物(花板)的主題是“高山流水”,雕刻的是一位撫琴的古裝女子。“要雕刻好人物,首先應該准確把握人物此時此刻的動作、心理,並把人物的體態、動作、神情恰如其分地雕刻出來﹔其次,還要把人物與環境、人物與情景的關系很好地表現出來。要充分理解這些內容,確實很不容易,但這次比賽80%以上的選手都做到了。”
“山水(花板)的難度比較大,隻有15位選手選擇山水(花板)雕刻。”陸光正說,“山水(花板)的內容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就給選手出了難題,這柳葉該如何表現,山體該如何表現,環境該如何表現?但大多數選手理解都比較准確,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滿山凋敝,柳葉初綻,把近山與遠山、春天與冬天的關系也處理得相當好。”
陸光正說,花卉(花板)雕刻的是牡丹,牡丹做得好與不好關鍵是要搞清花瓣與葉子的“來龍去脈”,花瓣是從怎樣長出來的,葉子是怎樣生出來的,這些都要弄清楚。牡丹花,有些是盛開的,有些是半開的,有些含苞欲放的﹔還有枝干,有的勃勃生機,有的是老樹枯枝……“牡丹的表現內容很多,隻有搞清‘來龍去脈’,才能雕得好。這次比賽,大部分選手都能准確理解。”
“看了選手的雕刻作品后,我感到我們的木雕行業有希望,我們的紅木家具行業有希望。”陸光正說,“在這樣好的雕刻技藝基礎上,再加以不斷創新,我們的木雕藝術肯定會一天比一天好。”
選手雕刻技法非常嫻熟
作為絲翎檀雕的傳播者和推動者,邵湘文顯得有些激動。他說,看了參賽選手的作品后,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些作品的水平確實很高。
邵湘文特別對其中一塊人物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這塊作品的特點,一是人物形態雕刻得很美,二是刀法非常嫻熟、細節把握得很准確。”
邵湘文具體評析了金獎作者的刀法和對細節的把握。他說,刀法嫻熟表現在作者對所有內容的雕刻不拖泥帶水,線條流暢圓潤﹔細節把握准確指人物神態非常生動,臉部、眼神、手腳雕得非常好,甚至連頭發、服飾褶皺等都雕得非常清晰,整件作品做得相當出眾。
姜恆夫說,此次比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每一位選手都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技藝,雕刻出了一塊塊精美的花板。“通過比賽,我們要把傳統的雕刻技藝傳播出去、傳承下去,讓消費者喜歡我們的雕刻家具。”
手工雕刻永遠不會被淘汰
在評析會上,邵湘文提出了一個敏感的話題。他說,現在大家都在擔憂,電腦雕刻機出現后,手工雕刻技術是否會被淘汰。“從這些作品來看,人工雕刻技藝永遠不會被淘汰!”
邵湘文說:“我們這個技藝不是抄襲的,而是‘師法造化’,造化就是大自然,我們是向大自然學習的,大自然不停地在變化,電腦不可能把所有的變化都表現出來。所以,好的手工雕刻技藝永遠不會被淘汰,被淘汰的隻會是低劣的技術。”
姜恆夫說,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雕刻設備的出現,手工雕刻的生存空間日漸受擠壓,“我們不能因為電動工具的先進而丟棄傳統的雕刻技藝,今天舉行的全國紅木雕刻大賽,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選手熱愛手工雕刻技藝,也希望手工雕刻技藝在傳統家具制作中能有更好的體現,讓木雕為紅木家具錦上添花,展現其迷人的藝術魅力。
會后,陸光正、邵湘文還與參賽選手就雕刻技藝等進行了交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