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神秘符號助復原古蜀漆床
該漆床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神秘符號或助力破解古蜀文字

一張2.55米長的大床,床上繪制了各式各樣的紋飾,頂上還有類似懸山式屋頂的頂蓋,近日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內就擺著這樣一張床。令人驚訝的是,這張漆床已有約2500年的歷史,當年躺在這張漆床上的可能是某一位古蜀國的國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張床隨葬時拆散為45個構件,分置在不同的棺木中,出土時很多木構件長期被水浸泡,糟朽得像“爛豆腐”一樣脆弱。最終經過17年的保護修復工作,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根據其原有的榫卯結構將其完整復原。據了解,這張漆床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結構最復雜的一張髹漆木床。
漆器長期被水浸泡
含水率達300%
“如果不是將其組裝起來,我們甚至不敢確定這是一套完整的漆床。”9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楊弢助理館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經過17年的努力,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成功復原了這件距今約2500年的漆床。
2000年7月29日,四川省委辦公廳在商業街58號修建機關食堂地下室時,偶然發現了十幾具大型船棺的合葬墓,隨后,大量文物出現在趕來的考古人員面前,組成漆床的45個木胎漆構件也是其中眾多出土文物的一部分。
據肖嶙介紹,這件漆床並非整體出土的,而是分成45個部分,分散在墓葬的多個位置:多數構件是從2號船棺裡發現的,另有一些構件是在一處灰坑裡找到的,“因為商業街船棺葬早在西漢就曾經被盜掘過,可能是盜墓賊將一些他們覺得不值錢的漆器扔進了坑裡。”
由於地下水侵入墓穴,出土時,這些木構件的含水率驚人的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主任肖嶙研究館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發現船棺的位置地下水水位很高,加上船棺的形狀本身就是個“槽”,木構件長期被地下水浸泡,有些木構件的含水率達到了100%,甚至部分木構件含水率達到了300%。“這相當於整個構件都是被水撐起來的,如果水分揮發掉,那這些構件也就都毀了。
此外,眾多的構件也給考古工作者出了難題,當時出土的木構件達數百件,最長的有3.27米,最小的隻有26.5厘米長,“這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是一件器物還是多個器物?當時都是未知之謎。”肖嶙說。
古人留下符號
令復原“突飛猛進”
發現這些竹木漆器后,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將這批文物進行保濕處理后轉移到了實驗室。此后10年時間裡,考古人員對它們做了細致的測量、繪圖、整理等工作。在此期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多方考察,最終找到了富有漆器修復經驗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
2010年,工作人員將這些木構件泡入一種乙二醛試劑中,等待乙二醛慢慢替換掉構件裡的水,這一泡就是3、4年。“剛出土的時候,這些構件就像用筷子夾‘爛豆腐’一樣,一碰就能碎掉,經過乙二醛的加固,這些漆器終於能被用來組裝了。”肖嶙說。
肖嶙回憶,摸索過程中,工作人員首先拼出了漆床的床身,“這部分的構件都比較大,因此拼起來相對容易得多。”但隨后的工作一度陷入了停滯,“我們注意到,這個床還有個頂蓋,但是涉及到很多個部件,這些部件到底按什麼順序、怎麼來組合成了一個難題,大約半年的時間,復原工作就停在那裡了。”
直到后來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發現,古蜀的先民其實給我們留下了一點線索。肖嶙說:“我們注意到,在頂蓋梁上和一些頂蓋構件上刻畫的符號是對應的,這些符號有的像英文符號’D’,有的像漢字‘王’,把對應的頂蓋構件和梁上的凹槽對上,果然就拼裝上了。”這個發現令復原工作一下子突飛猛進了。
系現存最早漆床
或助力破解古蜀文字
“這次復原很幸運,組成B型漆床的45個構件都是墓葬中出土的原件,古人利用了榫卯結構就組成出這樣一套漆床,完全沒用一根釘子。”肖嶙說,這件漆床的復原,以實物証據修正了此前考古報告中對於B型漆床的認識。
北青報記者看到,經過修復的漆床較現代的床略大,床體與地面之間由立柱分開,上半部分略微向上抬升,床整體呈黑色,上面有紅色的龍紋、蟠螭紋花紋。據了解,這張漆床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結構最復雜的一張漆床。
目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已將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漆案等290多件(套)漆器復原,其中還有一張規模稍小的漆床,上面繪有龍紋和鳳紋,研究者認為或為古蜀國王后所用。
當年參與發掘商業街大型船棺葬的現場領隊、現任成都市文廣新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顏勁鬆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稱,從形制、紋飾等方面看,這張漆床的等級很高,很可能是古蜀王或其家族使用的器物。而漆床上的符號與古蜀文字有密切關聯,為解碼神秘的古蜀文字提供了新的線索。
“由於缺乏確切的文字材料,古蜀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很神秘。這批古蜀王族使用器物的復原,為進一步揭開古蜀王之謎提供了寶貴資料。”顏勁鬆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