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紅木頻道

安徽廬州木雕非遺傳人修復百座祠堂 傳承面臨后繼無人

張強 夏瑩
2018年01月17日14:53 | 來源:中國新聞社
小字號
原標題:安徽廬州木雕非遺傳人修復百座祠堂 傳承面臨后繼無人

  中新社合肥1月15日 1000平方米的毛坯房,桌上堆積了厚厚的木塵與圖紙,木材立在加工室的一角。這是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三河古鎮南街的徐明安木雕工作室。安徽廬州木雕非遺傳人徐明安在這裡向記者講述了徐氏家族與木雕的故事。

  徐明安的祖上是一位裁縫,清末年間,一位進過京的木匠常來做衣服,二人成為了好友。在徐明安祖父13歲時,父親去世,木匠便將他收為義子,教他手藝。民國時期,徐明安的祖父成為三河古鎮上有名的木雕藝人。徐明安作為廬州木雕的第三代傳人,13歲就跟著祖父學習木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我小時候就喜歡木雕,每次祖父做木雕,我就在旁邊觀摩,閑來無事就拿著木頭自己刻。”

  徐明安的雕刻天賦被祖父發覺,初中畢業后便放棄學業跟隨祖父學習木雕。在徐明安的學習過程中,他逐漸積累了對雕刻的知識。“我現在出去雕刻,八仙、關公這些人物信手拈來,因為他們的形象就刻在我的腦袋裡。”

  扁鑿、通心鑿、圓鑿……三十多種木雕工具,擺放在他的工作台上。“這些工具有的是買的,有的是專門打造的,比如雕刻這個蝙蝠的眼睛,就需要用小剜刀。”

  “我從雕刻的設計圖、雕刻、后期的拼裝,都能一個人完成。”徐明安帶著記者來到了仙姑樓,本是“涇縣會館”舊址的它,卻在徐明安的刻刀下,變得精致又充滿韻味。“卍”形紋、八珍八寶、琴棋書畫……充滿寓意的雕刻,均出自徐明安之手。他告訴記者,廬州木雕每一處雕刻都有內在的寓意,每一間房的雕刻也有規則,不能隨意改變且講究精美。

  在古朴的小鎮裡,以木雕手藝養家的徐氏家族,修復了鎮上80%的古建筑。如今,49歲的徐明安仍然堅持修復祠堂,安徽省境內,百余座祠堂均是由他修復完成,其中渡江戰役館中的章氏祠堂由他重修后,得到了章氏后代的一片贊許。

  “我現在最頭疼的就是沒有傳承人。”徐明安告訴記者,初中畢業的他,由於學歷低又沒有技師証,無法讓學徒在學習后獲得相關資質証明。同時,木雕入門就需三年時間,學徒也很難靜下心來學門手藝。“我覺得做木雕與做人一樣,最重要的就是踏實、認真,要想學到本事,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完)

(責編:何倞倞、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