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新國標發布 樹種鑒定仍是難題

原標題:《紅木》新國標發布 樹種鑒定仍是難題
近20年才修改一次的《紅木》新國家標准(GB/T 18107-2017),於2017年末終於正式發布,並將於2018年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等權威機構聯合發布的國家標准,行業協會及業內眾多大企業並不了解具體內容,而業界最關注的紅木樹種鑒定難題,依然無法通過這一新國標得到解決。
33種變29種
縱觀《紅木》新標准,修改內容共計29處,其中備受業內關注的部分是紅木樹種由原來的33種,改為了29種。
不過,樹種更改也只是合並同種不同名的樹種而已:紫檀屬花梨木類中的鳥足紫檀、越柬紫檀被認定為大果紫檀的異名,未被列入紅木樹種﹔黃檀屬黑酸枝類中的黑黃檀,被認定是刀狀黑黃檀的異名,未被列入紅木樹種﹔柿樹屬烏木類中的蓬塞烏木,被取消。“以上幾個樹種都是不同時期、不同人對同一樹種的不同稱呼,此次標准只是把這些名稱統一,便於以后的交流。”《紅木》標准主要起草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殷亞方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除了合並一些同種異名的樹種外,新國標還對8類中的6類紅木特征表述進行了修改,並增加了“木材結構特征”和“氣味”試驗方法。
對於《紅木》標准的修改,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委會主席團主席鄧雪鬆認為,准確地說內容應該是做了一部分微調而已,將材質相同而名稱不同的進行了合並,不存在取消的問題,“這幾種材料在當前的紅木家具行業中都不是主導性的用材,所以我認為對行業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鄧雪鬆的話在企業層面也得到了印証。北京市龍順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於鵬飛表示:“新《紅木》標准變化不大,龍順成也很少使用標准中變更涉及的樹種,所以對於龍順成而言,標准修訂帶來的影響很小。”
樹種鑒定仍難
最引人關注的是,近20年才修訂的標准,仍然未能解決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如何在購買紅木家具時判定樹種。
新國標將紅木分為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香枝木類、黑酸枝木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8類,並列出了8類紅木材料的木材構造特征、心材顏色、氣味等主要特征,便於鑒定這些原材料的類別。不過,類別易斷,樹種難判。標准中對樹種的判斷採用宏觀構造特征和微觀構造特征雙重判斷的方法。其中,微觀構造的判定更需要對導管、軸向薄壁組織、木纖維、木射線肉眼難以判斷的特征進行判定。
“紅木材質隻能鑒別到類,而不能鑒別到具體樹種,這種情況一直被紅木家具生產制作廠家和消費者所詬病,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困擾。”鄧雪鬆直指新標准未解決鑒定問題,給消費者帶來很多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發生糾紛時,標准不但難以成為保護消費者的利器,還可能成為不法企業的保護傘。紅酸枝類最貴交趾黃檀,每噸價格約30多萬元,而巴裡黃檀卻隻有5萬元。“如有不法商家把巴裡黃檀以交趾黃檀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即使被消費者發現拿去鑒定,也隻能鑒別為紅酸枝類,不能鑒別到具體樹種,所以打官司的話,商家也未必輸。”鄧雪鬆頗為擔憂地表示。
考驗執行效果
根據全國標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官網顯示,《紅木》新國標將於2018年7月1日開始執行。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一些家居流通業負責人、家具協會負責人、行業著名企業等多位業內重量級人士,在新國標發布一個月后,對其具體內容知之甚少。紅木鑒定專家、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知道紅木新國標修改的這件事情,但沒有參與修訂,具體修改了哪些內容也不知道。”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商家的紅木家具標簽質地一欄隻標出屬和類,並未標明樹種。比如在南城一家紅木城裡,大匠之門紅木家具展廳的多款家具並沒有在顯著位置擺放標簽,也沒有標明家具質地,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是否是紅木家具,或是哪種類別樹種的紅木家具。明堂紅木一套贊比亞小葉檀圓餐桌,是新國標中未被列入紅木樹種的品類,但依然被當做紅木銷售,標價超過20萬元,且高於多款在《紅木》標准中的樹種制成品價格。
行業關注度不高,意味著執行效果會大打折扣。修訂《紅木》新國標早已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修訂后如何讓企業執行,如何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卻是更大的難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