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红木频道

陈宝光:“新中式”带来了什么?

第二届“中国风 . 新中式”展览漫谈

2017年11月06日18:25 | 来源:人民网-家居频道
小字号

  今年9月,上海浦东的家具展中如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风. 新中式’家具设计展”。不出主办者的期望,展览好评如潮。

  “中国风 . 新中式”,望名推意,是从风格上提倡一种东西。那么,是什么风格呢?做为组织者来说,初期并没有一个定型的想法,甚至连方向都不确定。组织者本意是在于倡导创新,通过创新进而引导一种当代风格的出现。

  “中国风”,从字义上看十分明确,即中国的风格,中国的风潮。实际上略推敲就发现,对于这样一个词汇的理解,既可以宽泛也可以狭窄。所谓宽泛,是可以把国外所有能够借鉴的都拿过来,通过消化吸收形成今天我们自己的东西。狭窄呢,可以给“中国的”划定一个圈子,凡是在圈子里的就是“中国”,否则是“非中国”。事实上很多时候往往会走入狭窄理解的范围。

  这样就带来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在划定圈子里的呢?哪些是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过两届展览,我观察到人们思维还是有一些定势的。在家具上表现的,其中有几点比较突出:第一、明清以来的款式成为不可动摇的经典,特别是明式的,凡是能带上一些,不管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中国”。第二、基本定义在木材质,特别是硬木材质,能够在“国标”里的更好。第三、带有中国民俗的纹样图案。

  划出这个圈子的时候,我们大致就可以想象新中式的是什么样子了。这就是我们所最常见的“新中式”,也有称之“现代中式”的。

  做为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人士,很多时候会看的太深入,也就难免太局部。家具从行业来说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然而使用中却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都密切相关,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如果希望家具有什么风格出现,这首先是一种进步。同样,如果家具能够形成一定的风格,可以肯定,也不单单是家具设计师个人的价值取向。

  对于家具需要有一定风格,而陈设在自己的家里,同时还使用着,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先是反映在物质的丰富充足,如果不是有足够的选择,就无从去谈这一点。再就是文化的进步,艺术追求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可以从个别的艺术品蔓延到整个家庭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家庭的陈设品和生活日用品都鲜明地体现出艺术倾向,足可以体现一家主人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这种现象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观察,这个背景就是近两百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中国经济上升到世界第二的水平。而且,与此相对应的是正在进行中的,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如果我们能够把今天家具风格的提倡,放置在这样几个背景下看待,就会体谅所有参与者的不足了。

  当然,如果就此说,现在已经呈现出一种成熟风格,无疑还为时过早。做为单个设计师的设计作品风格是存在的,有的甚至十分突出。而从社会整体看却并不充分。正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目前的探讨还显得非但不足,而且还有幼稚的地方。其不足主要是主体文化意识的成熟程度,倒还不单单是家具设计里的事情。

  家具,虽然是一种生活日用品,但是也同时成为一种艺术品门类。明清以及众多家具能够进入收藏和拍卖,能够有那么多人研究它喜爱它,就足以证明。其实,当今设计师所创造的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这就是今日设计价值。实际上到今天,在中国家具行业,没有设计含量的家具已经没有更多价值了,包括使用价值都会大打折扣。设计价值将成为家具增值的主要部分。

  在风格的探讨中,我们似乎还可以放宽一些,不必过于拘泥。都知道我们的祖先不是“垂足而坐”,是“席地而坐”,并没有人对此质疑。如果“祖宗之制不能改”的话,我们还谈改革开放做什么。中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兼容并蓄,从不排斥,才形成今天这样一种纷繁的形态。凡是对创新看不惯的,建议这些人可以回到汉魏六朝时期,甚至再早一点,回家先把桌子椅子都撤了,换上席子才对。

  “中式”应该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做为“中国风 . 新中式”设计邀请展的发起人之一,我的初衷也并不是这么局限。我们更希望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将引领中国家具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将不仅仅是产量最大,出口最大,而是设计最优,品质最优。这种文化进步,将使得家具这样一种很局限的用品,成为撬动生活方式和当代设计文化进步的杠杆,在此之内方有时代风格可资谈论。

  这个展览从一开始就定下“制器”与“造境”两个大的语境范围,说明组织者的定义所在。我们清楚地知道,家具这种生活用品,它首先与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是分不开的,生活的使用需要决定其价值。此外,时代风气也是重要标准,风气一变,美的标准旋即发生变化,没有任何美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不但需要“新”,而且是“常新”。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应该自己先划定好界限的,特别是马云马化腾等在互联网利用方面的突破,更是说明创新是没有边界的。

  与去年一样,这是一个邀请展。换句话说,参加展览的人大多互相认识,组织者与参与者有一定的沟通。这在整个展览的气氛营造上是看得出来的,参展的设计师在制器上也体现了较前一年的进步。那么,从两次展览反映出的设计潮流怎样看待呢?我认为:虽然不尽满意,但是值得肯定。这个行动的结果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家具设计制作走向。新不新暂且不论,实际所带来的是对于设计制作思想僵化的挑战。做为一个展览,这已经足够了。

  很多事情的认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的,特别是一种群体意识,即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共同认可的一些方向,就更加需要时间了。相信这两次展览所点燃的东西刚刚开始,影响还在蔓延。

  设计是世界的。

  2017年10月12日北京深圳

(本文作者陈宝光系中国家具协会专家委副主任)

(责编:张桂贵、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