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紅木家具重要的一個部分,或如明式典雅,或如清式繁復,各種紋飾都有一定的寓意。但現在的廠商在雕刻的紋飾圖案方面顯得隨心所欲。
但現在一些紅木家具生產廠家不掌握其精髓,制作出的家具“四不像”,甚至出現“三代同堂”的家具。比如一張羅漢床,三彎腿形狀和裙牙雕刻紋飾為清式風格,床面上的三屏風圍板又屬於明代的風格特征,而在三屏風圍板上,又浮雕出現現代風格的花鳥題材紋飾,使得一張羅漢床上,齊集明代、清代、現代三個不同時代的風格。
購買明清仿古紅木家具的大軍中,不乏政府高官、企業高管、私企業主、玩家藏家等等,這個龐大的群體多為炒作、庫藏、為投資、增值,隻有少部分人是因為珍愛。
中國近幾十年超常態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個數目龐大、心智卻不能與其財富相匹配的爆發階層。他們成為了當今紅木消費的主力。近年來,明清仿古家具屢屢拍出高價,資本的運作下,價格已經與審美價值無關。被打上高昂價格標簽的紅木家具,自然成為了高貴的“藝術品”、“收藏品”、“奢侈品”。大批買家是沖著家具的升值潛力而來。
人們互相炫耀著自家圈椅所用的木材有多珍貴,如今行情是多少,卻不懂如何欣賞紅木家具的藝術本質、和所代表的中國傳統審美的內涵。很多人甚至分不清自己家裡的紅木家具是明式的,還是清式的。造型、工藝、材質等等,紅木家具的一切都與價值挂上了鉤。一套紅木家具的價值超過一套房子﹔還有人為存放紅木家具,買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紅木家具的擁有者徹底變成了所擁有的紅木家具的奴隸。
被工業化的紅木產業
寬敞的工廠裡,刺耳的鑽木聲響著,一排十幾個雕刻機同時開工,不停地運轉著,在薄薄的打磨成型的板子上飛快地切削,廠房內木屑飛揚。高效的加工工藝,使得原本傳統手工雕刻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採用電腦雕刻瞬間就能完成。
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代替了傳統的手工作業,在大大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傳統藝術。以前工人用刨子刨平,砂紙打磨,現在都是採用電動工具。
好的木材必須配以好的工匠,構件的粗細長短,弧度的彎轉疾緩,線腳的凹凸銳鈍,都要合乎規范,精確計算,才能體現紅木藝術之美。
蔡老板的紅木家具廠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市聚集著上千家紅木家具生產廠家,生產的紅木家具佔整個中國紅木家具市場的60%。
參觀完工廠后,蔡先生領我們到工廠后面的辦公室。片刻后,電腦提示音自動響起,提示老板雕刻完畢。老板下樓,在電腦裡換一個圖案和程序,雕刻機繼續運轉。家具加工和談生意兩不耽誤。
“隻有一些復雜的工藝,如立體圓雕和"穿枝過梗"的多層透雕,師傅才會動手,其他的都是電腦雕刻。現在的雕刻機越來越先進,機器雕刻完成后,表面精細光滑,都不需要人工二次手工打磨。”老板向我們介紹說。
一件紅木家具,從木料到成形,需要經過多道工序:選料、開料、烘干、刨料、開榫、雕刻、組裝、打磨、上蠟或上漆等等。
以前制作一件紅木家具沒有一年半載別想完工,無論一桌一椅,一杌一床,每一件空間的虛實分割,構件的粗細長短,弧度的彎轉疾緩,線腳的凹凸銳鈍,都要恰到好處,合乎准則規范。採用的紅木木材不同,紋理及顏色是完全不一樣的,制作出的家具的藝術效果和審美價值也是大不相同。
“現在連榫卯基本也靠機器打磨,隻有個別尺寸不合的部件,才進行人工打磨。”從開木料到打榫,到雕刻,生硬的機器取代了精細的人工,在經濟收益與傳統傳承面前,選擇不言而喻。
傳統家具很講究自然美,在結構方面不用釘、不靠膠,以榫卯斗合方式組成一體,不僅有控制木材變形、縮漲的功能,更有經久耐用之功效。但榫卯結構需要很高的精確度,並對木材烘干是否到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榫卯的大小和家具的尺寸有嚴格的比例配置,一不到位,家具就容易脫架、變形。有些家具廠家為了貪圖省事,內結構的榫頭非常小,甚至有的直接用小木釘來固定,以防警惕的顧客用金屬探測器來檢測。
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代替了傳統的手工作業,在大大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傳統藝術。以前工人用刨子刨平,砂紙打磨,現在都是採用電動工具。
上一頁 | 下一頁 |